《最后一课》实录

2011-05-20 20:27 阅读(?)评论(0)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

授课班级:初一125班  授课人:初二语文组  煮茗听雪

授课时间:2011年5月

师:同学们好!直到站在这里,才意识到和大家还是第一次接触,不过,这并不要紧,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充满了朝气的面容,我很自然地便想起了一个充满了亲切、温暖和活力的季节——对,春天!大家的反应很快!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你们喜欢听一个男老师讲语文课吗?(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原来是一位女老师)

生:愿意!(学生很兴奋很新奇)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继续学习小说——《最后一课》。(教师板书课题)

师:这个课题可以分成两部分:“最后”和“一课”,现在,在“最后”的后面再补充一个其他的词语,你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树叶,最后的冲刺,最后的时间,最后的演讲,最后的遗言……

师:大家说得很不错,那么,我还想问大家,刚才所说的“最后”的词语中的“最后”都有什么含义吗?

生1:值得珍惜的。

生2:遗憾的。

生3:难忘的。

生4:让人伤心的。

师:大家能想到的词语真是不少。现在,我们就试着穿过时空隧道,去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的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去聆听一堂最难忘的法语课吧,这么远的路,有个向导该有多好啊!找谁呢?

生1:小弗郎士。

生2:韩麦尔先生。

生3:还可以找都德。

师:好,咱们就找都德!(板书作者)

反思:由于是借班上课,而且事先也未曾跟学生有过课前交流,所以,在上课时,老师特意在导入部分加入了和学生的语言沟通。这对于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预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最后一课——都德

师:当我们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对这篇课文有自己的阅读期待,可以说说吗?

生1:我想知道,在这篇课文中,小弗郎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2:我想知道,这篇课文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3:我想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

生4:我的问题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以上同学们的期待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问题:

关于小弗郎士的,即内容;关于作者写作的目的,即情感;再就是关于文中人物的性格的特点,即写法。(板书期待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觉得喜欢的,疑惑的,觉得感动的,和觉得重要的词句一并画起来。

……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平时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将刚才的阅读收获相互交流,也可以相互质疑答疑。

(学生讨论交流)

……

反思:在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所读文章有所期待,有助于激活学生对所读内容的兴奋点,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语感。而小组的讨论交流更有助于学生从大家的交流中获得新的感受以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师:经过默读,大家想必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现在又经过了小组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的这个感觉是对的,而且很难得,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小弗郎士在上学之初漫不经心的悠闲的心情。这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一切景语即情语”

生2:我喜欢文中“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句话,我觉得从这句话里可以感受到小弗郎士在上学迟到后内心的害怕。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写出了其实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他只是贪玩而已。

生3:我喜欢的句子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些句子看上去是写那些鸽子,而实际上是借鸽子来写小弗郎士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嘲讽和憎恶,而这些恰恰写出了小弗郎士对即将沦丧的祖国的依恋之情。

生4:让我最感动的是文中的这一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这一段以小弗郎士的口气写自己的心理感受,我们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知识而深深地懊悔。”

师:我刚才看到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微笑,你如果是小弗郎士,你还会面带笑容地去懊悔吗?

(学生重读)

生5:我在读的时候,发现文中有一段内容特别提到了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秀边的小黑丝帽。”这一段描写内容真实地再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文中还有一段内容表现韩麦尔先生对国家的深切的挚爱,也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感受得到的,知道是那一句吗?

生读: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师:这一段内容通过一系列细节刻画,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国土沦丧,国破家亡之时内心极度的痛苦和伤感以及对侵略者无比的憎恨和对祖国语言深沉的热爱。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学生齐读)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再读)

师范读,学生再次体会读。读出人物在极度悲痛之中的那种无以言表的辛酸,无奈,悲愤,绝望。

师:站在小弗郎士的角度,你能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内心带来些什么吗?

生: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举动是从小弗郎士的眼中看到并感受到的,与其说是韩麦尔先生在为亡国而痛,不如说,小弗郎士也在为即将沦为奴隶而感伤。

师:说得很到位,你的这种感觉很好,同学们,这种感觉就叫语感。这种感觉便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啊!

师小结:在听他们发言时,我想同学们也许已经想到了小弗郎士在这篇小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他是这个故事的线索人物,正像前面同学说的整个故事就是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见”和“闻”引发了“感”,而“感”表明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心深处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是每一个听最后一课的人所共有的,是阿尔萨斯人共有的,法兰西人共有的,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所共有的,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巧妙的是:这种感受通过小弗郎士的嘴说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所以,我觉得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反思:披文以入情,琅琅上口。在赏析文章的同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仔细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中,贴近人物。

生:我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还特别喜欢文中的这句话:“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让懂得了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它使人民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从而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

师:你知道这里的“监狱”和“钥匙”都分别代表什么吗?

生:“监狱”指的是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钥匙”指的是法国语言。

师:你的理解很对。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这里法国语言就是法国人民的民族语言。也被称作是——

生:——母语。

生:我们的母语是汉语。

生: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自己国家的母语。

师: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母语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性格起到了哺育作用。所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使语言文化殖民化,才是真正的征服,而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师:刚才这一幕幕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整个画面定格,韩麦尔先生这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在最后的关头用自己闪光的言行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让每一个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各个小组代表的精彩发言为我们更好地解读这篇课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正如同学们感悟到的:《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严肃的主题的呢?刚才同学们说得好,作者选择了一个淘气顽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将笔墨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的一堂法语课上,通过男孩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我们叫做“小中见大”或“以小见大”,即通过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深刻的主题。可别小看这种写法啊!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在你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试着使用,相信你的文章也会像《最后一课》这样令人难忘,收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你现在读了全文,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发现我们在课前对课文的阅读期待现在都解决了。其中我收获最大的是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而且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人物内心情感由最初的害怕和懊悔转而变得难受,进而对祖国语言有一种依恋,最后上升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人物的情感随着最后一节课的进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师: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这样写道: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回顾全文,亡国奴的遭遇时时扣击着我们跳动的心扉,这怎能不再次让我们对饱经沧桑而今繁荣富强的祖国母亲肃然起敬,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为我们能当家作主而感到自豪!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内心高唱一曲雄壮的国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

布置作业(《最后一课》读后感)

反思:本次教学依托教材,以读为主线,贯穿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赏析,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并逐步还原阅读主体的地位,最后由文本拓展到生活之中,在一种肃然的气氛中结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无疑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附板书)

  

 

    

  最后修改于 2011-07-22 12:3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雨中 下一篇:今又清明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